關於海床底質剖面資料

地層剖面顯像的原理係利用聲波在海床下岩層中傳遞時,因介質的不同,其聲波阻抗(acoustic impedance)產生變化,使得部分能量反射回來,經由受波器接收後,再經由轉換器轉換成電子訊號,訊號經由繪圖機畫成影像,或是將電子訊號儲存成數位電子檔案,利用專業的軟體來進行資料處理與剖面繪製展示。
海床底質剖面(Sub-bottom profile,SBP)亦是地層剖面的一種,是由回聲測深儀演變而來,探測儀利用持續不斷的水中聲波源釋放能量,當聲波遇到聲波阻抗(Acoustic Impedance)不連續的介面所產生反射振幅及相位變化資料,由受波器接收,經震波記錄器記錄描繪出剖面影像。儀器所發出的聲波訊號能穿透淺層海床表面達幾十公尺,甚至超過一百公尺,藉由反射聲波的回聲特徵,可以提供海床地貌特徵及表層沉積物特性與地質構造,對於海床構造變化的研究與淺層沉積物的分析,可以提供相當多的訊息。
隨著科技的進步,海床底質剖面探測儀也不斷更新。從海洋研究船成軍以來,船上所使用的海床底質剖面探測儀器可分成兩類,早期使用傳統的底質聲納回聲探測儀,後來則更換成改良後的變頻聲納。以下介紹兩種不同儀器的概況:

傳統底質聲納回聲探測儀:
早期回聲測深儀所使用的聲源大部份是12 kHz的聲波,在1960年代晚期時,發現3.5 kHz的聲波具有較大的穿透深度(20-110m),能顯示更深的沉積物聲波反射特徵,並且可以清楚解析海底微地形(Damuth, 1980),因此相關儀器常稱為3.5kHz回聲測深儀。一般的3.5 kHz聲納信號以脈動方式傳送3.5 kHz固定頻率的信號,其信號頻寬較窄(集中在3.5 kHz左右),在深水環境下以增加脈波長度方式提高信號強度時,但其解析度即受影響。3.5 kHz聲納回聲儀的原理是由回聲儀發出電子脈衝,經由能量轉換器(transducter)轉換成短聲響(short-ping),頻率為仟赫範圍(一般為3.5 kHz)的聲波。此聲波在海床下岩層及沉積物中傳遞時,由於介質的不同,其聲波阻抗(acoustic impedance)產生變化,使得部份能量反射回來,再經由轉換器轉換成電子訊號,透過檢波放大,最後由繪圖機繪製成回聲紀錄。

變頻聲納回聲探測儀:
變頻聲納回聲探測儀(Chirp Sonar)是一種提供高解析度的海床淺層影像的新技術,它有別於波墨電源(boomer)或者閃電震源(sparker)等儀器,沒有複反射的問題。這種全頻(Full-spectrum)的回聲探測儀的好處是解析度高,在最理想的狀況解析度可以達到一公尺以下;另一個優點是在水深淺的時候,不會有複反射訊號造成的遮蔽效應。變頻聲納回聲探測儀是以變頻的方式傳送電子脈衝,其信號傳送時頻率由低逐漸增高。一般可有2 kHz到4 kHz的頻寬(如從2 kHz到4 kHz或從1 kHz到5 kHz的變頻信號),而接收到的信號則需與原發射出的信號做互對比(correlation),以獲得高解析度的海底聲納回聲剖面。在水深較深處,Chirp聲納剖面比3.5 kHz聲納剖面有更深的穿透力與較佳的解析度。